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腹膜后巨大肠源性囊肿例

来源:中国肛肠病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13 03:4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病例 男,66岁。因“大便次数增多,便稀1年,发现右下腹部包块7月”入院。查体:腹部饱满,可扪及一大小约20 cm×12 cm的包块,界清,光滑,质地较韧,触之不痛,无明显波动感,活

病例 男,66岁。因“大便次数增多,便稀1年,发现右下腹部包块7月”入院。查体:腹部饱满,可扪及一大小约20 cm×12 cm的包块,界清,光滑,质地较韧,触之不痛,无明显波动感,活动度较差。糖类抗原72-4:46.71 U/mL。胃镜检查:慢性非萎缩性胃炎。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。CT见腹膜后巨大不规则囊性包块,上达肝下缘、下至膀胱直肠陷凹,于骶1椎体水平局部凹陷呈“哑铃状”,上、下份最大径分别约 17.8cm、12.2cm(图 1);囊壁厚度欠均匀,顶底壁厚约 2~3mm,体壁厚约8~9 mm,内侧囊外脂肪受推挤(图2)。MRI见囊肿推挤致双侧肾与输尿管梗阻积水(图3)。增强CT可见右侧髂总动脉3条小分支沿囊壁走行较长距离及囊壁的轻中度强化(图4)。MRI见囊内容物T1WI、T2WI均呈高信号,囊壁呈等、稍低信号分层,增强后内层明显强化(图5)。另见肝周及右侧结肠旁沟少许积液。影像学诊断:腹膜后囊肿可能。

手术及病理:于右侧旁正中缘做一长约45 cm切口,逐层切开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+双侧输尿管支架置入术。术中所见:肿瘤位于下腹部及盆腔腹膜后方、直肠前壁与膀胱之间,腹膜反折及膀胱明显受推上移,肿瘤向上方延长至右上腹肝下方,下方延至直肠中部;下腹部及盆腔肿瘤部分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,与膀胱后部粘连致密;肿瘤长约50 cm,两头膨大,中部稍狭小,两端直径约15 cm;肿瘤四周广泛分布粗细不等血管;术后称重约2.55 kg,内含棕褐色液体,囊壁厚约0.3 cm;盆、腹腔淡黄色积液体约200 mL。病理:囊壁为大量平滑肌细胞组成,内忖柱状上皮细胞,可见血管断面,诊断倾向于(腹膜后肿块)肠源性囊肿(图6)。

讨论 传统认为肠源性囊肿是一种先天性肠管发育异常,与邻近胃肠道有直接解剖学联系及共同的血液供应[1],也称肠重复畸形、胃囊肿、胃肠道巨大憩室等[2]。WHO定义其“囊肿内壁衬有类似于胃肠道上皮、能分泌粘液的上皮”。但越来越多的病例报告发现,纵隔[3]、心包膜[4]、睾丸[5]、眶尖和眶上裂隙[6]、皮下[7]等远处器官也可发生肠源性囊肿,故有学者提出了孤立性肠源性囊肿的概念,即发生于胃肠道以外,与邻近组织不存在直接解剖学联系及共同血供,病理上具有胃肠壁特征的囊肿[1]。其发生机制相关学说包括: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原基迷离;憩室学说,即胚胎期肠道发育过程中,许多芽生样憩室从肠道壁向外生长,个别憩室从肠道壁脱落后坠入肠系膜二叶腹膜之间或腹膜后,发育成含有肠壁各层组织的肠源性囊肿;胚胎期肠道扭转导致肠道缺血或栓塞等异常发育。腹膜后肠源性囊肿因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,常以憩室学说解释。其他位置,特别是皮下者,则可能与胚胎期前肠细胞的迁移有关[7]。

腹膜后孤立性肠源性囊肿可发生于产前[8]、儿童[9]、成人[2],甚至老人[10]等各年龄段,这与腹膜后空间大、囊肿休眠可能有关。国内腹膜后肠源性囊肿首次由杜育达等人于1994报道[2],至今共报道19例。国外首次报道于1965年[10],至今共报道8例。该27例临床症状主要为消化道异常、腰背痛,所用检查技术包括肠道钡餐、超声、CT、MRI、肾盂造影、腹腔镜等,术前误诊为胰腺囊腺瘤、胃肠道间质瘤、肾囊肿等,无一例依据影像表现诊断肠源性囊肿。其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,良恶性判定需结合免疫组化技术。

图1 增强CT矢状位:腹膜后“哑铃状”囊性低密度影,上下囊最大径分别约17.8 cm、12.2 cm。 图2 体部囊壁较厚,内侧囊外脂肪受推挤(红色箭头)。 图3 冠状位MR T2WI双侧肾盂肾盏扩张积水。 图4a~4c 分别为动脉期、静脉期、延迟期,囊壁轻中度强化,右侧髂总动脉小分支沿囊壁走行。图5a,5b 分别为MR T1WI平扫、增强,囊壁内层明显强化。 图6低倍镜下:囊壁由大量平滑肌细胞组成,内衬柱状上皮细胞。

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,腹部包块体征明确,CT、MR检查可定位于腹膜后间隙,与回肠邻近但不直接相连,其影像学特点包括:①与既往报道的案例比较,本例体积巨大,上达肝脏下缘,下至盆底;②形态呈“哑铃状”;③CT及MR显示囊壁较明显强化,顶、底部厚度影像学测量值2~3 mm,体壁厚度8~9 mm,前者与实体测量值3 mm一致;④囊内容物密度均匀,CT值约29 HU,MRI T1WI、T2WI序列均呈高信号。

本例“哑铃状”形态与Dardik等报道的1例相似(该例哑铃状囊肿两端为两个直径约6~7 cm的囊状结构,中间通过坚硬的钙化组织连接)[10],但本例囊肿更大,囊壁未见钙化,由右侧髂血管及骨盆入口结构压迫致其束腰的原因较确切。本例囊肿内层强化明显,与新近1例报道中“超声内镜显示囊壁内壁高回声粘膜,外壁低回声肌层”的表现一致,与囊内壁柱状上皮粘膜层的构成相吻合[1],这与此前肠源性囊肿“囊壁菲薄”的普遍看法明显不同,由此也给了我们“能否利用核医学肠道特异显像技术进行诊断”的启发。此外,本例囊肿血供或许源自右侧髂总动脉,这与肠源性囊肿与邻近肠管有共同血供的传统观点相悖,在之前文献中未有报道。此外,该例术前影像学诊断考虑为良性,但腹腔少许积液、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72-4升高等特点提示有恶变可能,由于未行免疫组化检查而无法定论。事实上,腹膜后肠源性囊肿腺癌样变已有2例报道[11-12],1例伴CA199明显升高,其术前均诊断为腹膜后单纯性囊肿,后经病理镜检及 CK7(+)、CK20(+/-)、CEA(+)等检查确诊为侵袭性囊腺癌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肛肠病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gcbzz.cn/qikandaodu/2021/0313/557.html



上一篇:对肠道疾病的作用以及菌群治疗的展望
下一篇:肛肠疾病术后疼痛的中医治疗与护理探讨

中国肛肠病杂志投稿 | 中国肛肠病杂志编辑部| 中国肛肠病杂志版面费 | 中国肛肠病杂志论文发表 | 中国肛肠病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中国肛肠病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